人大永中街道工委:板凳议事,把协调会开到群众心坎上 | ||||
|
||||
每当华灯初上的周二傍晚,永中街道万顺社区里的楼栋大厅、架空层等处总会出现独特的风景线——居民们搬来板凳围坐成圈,与人大代表、社区工作者、物业人员等面对面交流。这个被称为“周二板凳日”的创新机制,正成为解锁社区治理的幸福密码。 “流动议事厅”搭建治理“大舞台” 在永中街道万顺社区的江锦家园,68岁的王阿姨熟练地搬来小板凳。“以前反映问题要跑居委会,现在人大代表们主动搬来板凳来家门口听诉求。”自2024年推行以来,这样的场景已在这个社区上演了48次,累计解决居民诉求35项。 人大永中街道工委联合万顺社区创新推出的“板凳议事会”,打破了传统会议的空间局限,人大代表们与居民肩并肩而坐,围绕路灯维修、楼道堆物、噪音扰民等民生“小事”展开平等对话。这种沉浸式沟通模式,让居民从“旁听者”转变为“决策者”,形成民事民议、民事民办的治理新格局。 “民生诉求链”构建服务“闭环圈” “不搞形式、不开大会、不挂标语,板凳议事会就是要让居民说得痛快、听得明白。”区人大常委会永中街道工委负责人介绍,通过“网上问事—板凳议事—政府办事—群众评事”的工作机制,已累计化解卫生治理、房屋渗水、文明养犬等相关问题43件,均得到群众的满意评价。 在板凳议事会上,市、区人大代表郑烁敏得知独居老人垃圾分类难题时,她联合社区团队推出“三色垃圾袋+方言音频”方案,由志愿者结对帮扶小组上门演示,社区设立互助点提供即时帮助,结合健康讲座融入分类知识,使目标人群参与率获得了大幅提升。这种“问题收集—专业会诊—精准施策”的闭环管理,让民生痛点变成了社区治理的亮点。 多元共治激发基层新动能 为确保板凳议事会的效果,每次板凳议事会的参与者名单都会动态调整,除了人大代表,社区党员代表、居民骨干外,物业、商户、业委会等利益相关方均可列席。在小区车位改造议题中,商户代表提出的错时停车方案,既缓解了居民停车难,又保障了商铺经营,实现多方共赢。 如今,永中街道的“周二板凳日” 已形成了标准化的流程:会前通过网格走访收集议题,会中多方参与共商对策,会后跟踪督办落实情况,再通过电话或走访方式询问居民满意度情况。这个扎根基层的治理创新,正以“小切口”撬动“大民生”,不仅化解了具体问题,更重塑了社区信任体系,让治理从“独角戏”变为“大合唱”,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治理的温度与效能。 |
||||
上一篇: | 下一篇: |